經過10多年的博弈,美國大米端上中國人餐桌的步伐終于又前進了一步。而根據報道,日本力爭擴大對華大米出口的談判也已經啟動。美國、日本爭相進入,能否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?對我國本土大米品牌又將帶來多大影響?
繼美國牛肉重返中國市場后,美國大米也首次獲準進入國內。根據商務部新聞人高峰對外發布的最新進展,目前兩國已經就美國大米輸華的檢驗檢疫要求達成了一致,而這只是第一步。他說,接下來的兩步缺一不可:“一是有意對華出口大米的美國大米生產加工企業,需要經過美國政府注冊,并向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推薦。經中國質檢總局認可的企業,可以對華出口大米。二是為防止有害生物傳入,美方需對獲得資格的企業生產的輸華大米進行熏蒸,熏蒸藥物、方法等技術條件需要經過中方專家評估、確認。目前,我們只完成了第一個步驟。”
考慮到必要的檢查等程序,美國大米真正進入中國看來還要再等上幾個月,不過顯然,美國糧商們的喜悅已經寫在臉上。美國貿易團體USDA Rice總裁近日稱,用了10年等待兩國之間的這項協議,急切地希望滿足中國消費者對優質安全美國大米的需求。美國大米協會主席兼CEO也認為,現在工作的重點是支持中國檢測者的成功訪問。
根據美國農業部預測,中國在2017/18農業季將會進口約480萬噸大米,按照去年我國稻谷產量2億0693.4萬噸計算,進口量僅占國內產量的4%左右。也就是說,從數量級上看,進口大米并不會對國內的稻谷格局產生實質性的影響。
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翟留栓分析,從市場需求來說,進口美國大米對國內大米市場的沖擊十分有限。稻米和玉米小麥不一樣,它是一種品牌農產品,人們消費大米認的是品牌,國內認東北大米,認五常大米,美國大米并沒有品牌,美國是規模化經營。
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產國,大米消費量高居世界第一。自2013年后,我國更是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大米進口國。目前,我國進口大米主要來自越南、泰國和巴基斯坦,這三國牢牢占據著近92%的進口份額。由于缺乏植物檢疫協定,美國大米一直沒有進入中國市場。而隨著中美百日計劃初期成果的逐步落實,美國牛肉重返中國市場,農產品簽下多個訂單、協議。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認為,美國大米輸華主要是為了緩和兩國貿易摩擦,進口來的美國大米或將更多用于加工市場。
袁鋼明表示:“現在的中美之間進口大米主要還是為了解決貿易摩擦問題。中國進口美國的主要農產品是玉米和大豆,這些方面美國的產量高、效率非常高,也解決了中國比如在大豆上產量不足的問題。”
而近日日本媒體也傳出力爭擴大對華大米出口的談判已經啟動。年消費量超過1億噸的中國大米市場對于日本大米農戶而言,堪稱絕佳的出口地。數據顯示,2007年中日兩國就部分解禁日本大米對華出口達成協議,但去年日本對華大米出口僅375噸。盡管如此,日本大米在上海一些高端消費區銷售良好,價格賣到每公斤折合人民幣110元,是日本當地大米的3倍~15倍。
有分析認為,日本正面臨下一屆眾議院選舉,多達百萬戶大米農戶是現任政府的重要票倉。而日本國內也正面臨大米過剩和米價下跌,米農收入或將出現銳減。翟留栓認為,在中國,隨著中產階層的擴大,大米需求也正從重視數量轉為注重質量:“從大背景來看,我們國家進入新常態之后,我們國家農產品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很緊張,供應相對來說比較豐富,進入品質追求時代。”